孟祥金,1980级临床医学专业,现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弗吉尼亚州立大学黑堡分校分子病毒学教授。1985年考入湖北医科大学病毒所攻读硕士学位;1995年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获免疫生物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过敏与传染病国立研究所,任资深研究科学家;1999年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取得教职;2016年5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为兽医和人类医学公共卫生领域内重要的新发病毒、人兽共患病毒的致病分子机制和疫苗研发。
徐荣祥,1977级临床医学专业。其发明创立的“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及湿润烧伤膏”(MEBT/MEBO)1988年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同时,卫生部将湿润烧伤膏列入国家级新药,1989年卫生部发出向全国推广普及湿性医疗技术的通知。1989年,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刊《中国烧伤创疡杂志》,将徐荣祥的烧伤创疡理论及技术作为独立学科确立下来。1991年,被国家卫生部列人首批十年百项科技成果向全国推广的十项重大医药技术之一。徐荣祥对多个国家的成批特重度烧伤病人进行的成功的治疗,使中国的烧伤医学快速传播到了世界。
郑庆印,1980级临床医学专业,生理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1987-1990年在西安医科大学获生理学硕士学位。1996-199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密苏里大学神经生物系获医学博士学位。1999年在Jackson Laboratory作博士后研究。研究在近交系和重组系小鼠中发现了19种小鼠具有增龄相关听力损失(AHL)特征,经过基因分析鉴定确定出老年性聋的主要基因Ahl,发现了增龄相关耳聋(AHL)Ah1,Ah2和Ah3三个基因,发现耳聋修饰基因dfw与Ahl基因相互影响的关系,首先发现Ahl基因与核-线粒体DNA基因相互影响的动物模型,克隆出耳聋保护基因mothl,证明Cdh23基因修饰感音神经性聋的作用,发现两种新型自然突变鼠具有人类USH1c和DFNB18征,鉴定出突变基因为Ush1c。为人类遗传性耳聋研究建立了多种动物模型。对遗传性耳聋基因的鉴别定位提供了十分有用的工具。上述研究在Nature Genetics杂志发表四篇论文,被Nature Genetics杂志专栏发布评价,Hearing Research 4篇,Human Melecular Genetics 3篇,共发表论文32篇。被SCI杂志引用222次,获New York Times2002年生命科学学生教育一等奖。已获得两项美国NIH研究基金。所获成就极大的推进了遗传性耳聋的研究进程。
赵景民,1979级临床医学专业,全军传染病研究所副所长,解放军302医院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医学博士。军医进修学院内科、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总后勤部“科技新星”,全军首批人才工程项目“学科拔尖人才”。从事临床病理诊断与科研工作26年,擅长肝病病理、肝移植病理及传染病病理诊断与研究,承担全国各地疑难肝病、肝移植病理及其他传染病病理会诊任务。担任国际病理学会(IAP)及亚太病理学会(APASP)会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全军传染病病理学专业组组长、中国体视学会生物医学分会常委、中国肝炎基金会学术委员、佑安医院等3家医疗或科研单位客座教授等学术任职。近5年来,培养硕、博士研究生20名。负责或参与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军队“十一五”重大专项、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等科研课题13项。发表论文230篇,其中发表SCI英文论文16篇,主编或参编专著15部,其中1部专著(获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奖)。
李毅刚,1989级临床医学专业,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欧洲心脏病协会会员,德国心脏病协会会员,中德心脏病专家委员会委员,是我国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技术的最早掌握和推广人之一,至今已应用此方法成功治疗了4300余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对缺血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机制研究和治疗方面所取得了多项重要的成果,六项为国际创新或首次开展的射频消融技术。2004年4月获得歌德大学医学院荣誉奖“歌德大学电生理杰出贡献奖”。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杨浦区“十大杰出青年”,并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
贾秀红,女,57岁,医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滨州医学院儿科学教研室主任,滨州医学院儿科学系主任和儿科学专业负责人。1987年毕业于滨州医学院, 1993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获儿科学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临床工作30年,主要从事儿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在临床方面,以治疗小儿常见病、消化、肾脏、疑难危重症为专长。
主要成绩: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SCI收录9篇,2019年获得滨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8年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7年山东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6年获得滨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5年获烟台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两项;2014年获山东医学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2014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13 年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12年山东省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滨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一、三等奖;2010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主编教材1部,副主编教材3部,编委3部。
2019年当选山东省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8当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儿科学委员,山东省儿科学会委员,山东省儿科学系列精品课程负责人,省级“儿科学教学团队”负责人,滨州市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滨州市儿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滨州医学院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滨州医学院学报》编委,滨医附院学科带头人、重点专科负责人、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
傅廷亮,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外科学教研室主任 外科学总论教研室主任。1979-1983于滨州医学院本科学习,2006年6月获得山东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工作:擅长小儿外科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级疑难危重病的诊治。
主要事迹:承担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山东省教育厅,卫生厅及校级科研项目6项。结合专业特点,在国际上首先建立了大网膜固定孤立肠段模型、大鼠和幼猪小肠自体移植模型,被(美国)整形重建外科杂志转载,法国等国学者采纳。1999年4月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二位);2010年2月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一位)。在(美国)小儿外科杂志(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发表三篇、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激光杂志等医学会主办刊物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1篇。参加编写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如适用于检验技术和影像技术专业本科医学生的《临床医学概要》。
2012年1月获得山东省优秀医师称号。2010年和2013年分别获得滨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荣誉称号。
刘秀香,儿科学博士、主任医师、青岛大学及滨州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医学中心副主任、NICU主任。青岛市医疗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滨州市医学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第三届母源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新生儿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等职务。曾先后获得“滨州市青年科技奖、山东省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滨州市突出贡献专家、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山东省优秀医师”等多项殊荣。
先后在即嗨体育APP下载、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从事临床工作,擅长新生儿急危重症诊治,曾赴澳大利亚悉尼Westmead儿童医院、新加坡皇家管理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mount sinai hospital访问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临床经验及管理模式开展工作,带领团队先后获得“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滨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软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工人先锋号”等多种奖项。自1998年开始参加临床工作以来,切实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渗透到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把病人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曾获得全省卫生系统“服务好,质量好,群众满意”服务明星荣誉称号。
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学技术发展计划、教育部科技研究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其主持的两项科研课题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国内外科研论文20余篇,并参于编写著作多部。
童浩海,2013年9月考入滨州医学院眼视光学专业,在校期间学习认真,勤奋进取,曾多次获得学校奖学金。2017年9月考入南京医科大学,就读硕士,毕业入职浙江大学眼科医院,在研期间熟练掌握统计学原理,文献检索策略,跟诊科室各专家门诊,熟练操作门诊特检及验光,并获二等奖学金。积极参加全国斜视与小儿眼科、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各项继续教育学习班等。硕士阶段获得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基金。已发表多篇科研论文。